Search

【 V媽碎碎念 】

好友的男孩今年小一新生,從幼稚園到一年級的生活轉變不小,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 V媽碎碎念 】

好友的男孩今年小一新生,從幼稚園到一年級的生活轉變不小,開始慢慢學習承擔、練習獨立,有智慧的好友媽也很有意識地把『大人放手』這件事放進意識中生活。

這幾天孩子從學校帶回一張蟯蟲檢查黏貼紙,這玩意兒,確實是『自己動手』的絕佳機會!於是媽媽跟男孩說:『 現在開始學校交代的事情你都要自己負責,媽媽不會主動去檢查...』,這突如其來宣布的遙遠廣大目標,可能不小心踩到孩子的大地雷,男孩很激動說:『那你的小孩死了你也不管嗎?可能你的小孩肚子裡面已經有蟲,在吃他,就快要死了,你知道嗎?』..................這男孩也許因為老師或周遭的大人常用『你小學囉,已經長大了』來『鼓勵』孩子完成一些事或負責,又或許小學的學習節奏對孩子來說還處於適應期,孩子自身的情緒已快達瓶口.....總之,媽媽的這句平常話恰巧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在這裡,先岔個題,想懇切的拜託即將要發蟯蟲黏貼紙給小孩的老師們能手下留情,思考一下如何處理這告知的動作;我知道,為了讓孩子記得、也讓孩子們理解為什麼要黏蟯蟲,老師很用心的說了一些話來前導車,但這短短的蟯蟲故事很容易在小一孩子心裡被無限擴大,這堂課他心裡覺得肚子裡的是隻小蟯蟲、下堂課牠就變蚯蚓、然後中午放學一邊走路一邊想我吃的午餐是不是都被肚子裡的『蛇』吃掉了?而且還順便養了牠?!然後開始覺得肚子裡的大怪獸會慢慢長大然後吃掉我!......別笑太大聲,男孩的想像力非常好,老師的蟯蟲前導車也很成功,我想男孩一定不會忘記黏蟯蟲貼紙,但那心裡被想像出來的巨大恐懼確實是個未爆彈!

再回到身為爸媽的我們,『大人慢慢放手』真的是個很重要的課題啊,唯有我們願意慢慢放手,我們懷裡的這隻小雛鳥才有機會學會飛翔,若是一輩子懷抱著他、牽著他、保護他,18歲成年時就直接跟孩子說:『你長大了,我抱不動你了,你飛吧!那時的他怎麼還有動力學呢?習慣性的依賴已讓學習的力量逐漸喪失了...因此,『大人慢慢放手』這個任務就真的需要點技巧了,首先要『忍住』!我們大人得先練習『禁口』,我們可以慢慢放手,一件一件慢慢放,給孩子獨立做的機會和動機,暗中觀察、默不作聲,等他獨立完成後給予讚美,再多給他獨立完成幾次漸漸養成習慣...等到他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來時,我們大人記得在幫孩子回頭看自己有多棒,孩子會驚訝自己長成的力量,那種力量來自於長大的成就感、獨立完成的榮譽感啊!反觀,若是我們先把話說在前頭,告訴孩子你長大了、你事事要自己負責了,那未知的目標是何等的遙遠和模糊呢?孩子反而會開始畏懼那似乎遙遠、沒有岸邊、很難達成的抽象目標,怎麼長出自己的力量呢?若是你硬要拖著他養成,孩子還是會做、但不是自己由內長出的動力,只怕日後大人會開始抱怨孩子『為什麼你會做卻都不自動自發?為什麼要我一直嘮叨提醒?為什麼我一直說你都不做?...等等』。。。。所以,在一開端,針對比較抽象的目標(如:負責、獨立..等要求),我們大人表達的順序改一下就好啦!多點空間給孩子和自己、一件件用行動慢慢放手,孩子正在慢慢學會自己飛呢!

面對孩子,爸媽放手的速度、大人引導性語言的使用,時時刻刻都得互相觀照啊~~清楚我們的目標,然後依照每個不同孩子的速度走到目標處,啊,身為爸媽、身為大人、身為引導者....啊,如同 Matt Walsh 說過的一句話 "Parenting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to have an opinion about, but the hardest thing in the world to do."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,因為有裂縫,光才能走進來~
歡迎分享、留言互動喔!
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,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
按下" +追蹤 ",感謝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從一個調皮、鬼點子多、大剌剌的體制內老師, 到一個繼續調皮、繼續鬼點子多、細膩溫暖的媽媽兼體制外老師之路.... 我是V媽,歡迎讓我們一起討論孩子的狀態,讓孩子們未來更有愛!
View all posts